close

恆春民謠的再生與希望


-製作「恆春民謠再唱起」理念與感言


 


民謠是一個國家的音樂之根,也是譜創一國新音樂的泉源;而音樂在國際化


之前必須先本土化,才可能有獨特的風格與精神,這些都是國際間所公認的法則與事實。因此,先進國家對於自己民謠的維護與發揚,無不努力以赴。我國對於傳統民謠的維護,過去不管是政府或私立文教機構都已有不錯的成果。但在發揚方面,却一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雖然,有不少老藝人一而再、再而三被邀請在現場演出,但觀眾在欣賞過後,就只能空留回憶。


        恆春地區是台灣福佬系民謠的重鎮,民謠豐富且別具特色。因此,一直為藝文及學術界所重視。關於恆春民謠的維護和研究工作,過去許常惠、史惟亮、鍾明昆、簡上仁、徐麗紗、陳俊斌等,對吳知尾、陳達、張新傳、張文傑、朱丁順、陳英、張日貴等當地民歌手都作了許多原音保存、音樂分析或論述,也成績斐然,對恆春民歌的保存和研究,有不小的成果。在發揚和延續恆春民謠生命方面,恆春民謠協進會、滿州民謠促進會及朱丁順、張日貴等民間藝人,也作了不少的貢獻。


不可否認,已故的恆春民歌手吳知尾、陳達、張新傳、張文傑等,他們的唱腔和歌聲確實吸引人,並為人所贊賞,也被許多恆春人模仿的對象。然而,他們隨興依語言聲調轉音、變化或延長節拍、及獨特腔調和音型的表現,雖各有特色也很吸引人,却不容易被已習慣旋律固定、節奏明顯的現代人所學習。何況,一般現代人為生活忙碌,已很難像農業社會時期,能於農耕之餘,靜下心、彈著月琴,唱著恆春小調了。


歷史的腳步總是不斷往前邁進,傳統民謠的需要錄音保存、由老藝人教授傳承,更需要應合時代的需求,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才能再現新的生命及希望。早期,農業社會時代,傳統民謠是依靠「口頭」來傳播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錄音技術的進步及傳播的改變,民謠已極少靠著生活中的口耳相傳來存續,代之而起的是藉著錄製成音樂片,以CD(早期是錄音帶、唱片)及網路來傳播。進一步說,在保存傳統精神的同時,如不能順著時代的需求,勢必被埋進歷史。就以恆春民謠的興衰及發展為例:一般認為恆春民謠共有「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楓港小調」「牛尾絆」「台東調」和「守牛調」等,但真正能走出恆春地區而為全台廣眾所熟識的,就只有「思想起」和「台東調」兩首,其因就在這兩首歌,曾順乎時代需求,錄製成唱片,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而廣為傳播而奠立了永恆的生命力。


這片「恆春民謠再唱起」CD內容的構思、編撰與製作,在歌詞的內容方面,一部份是整合了鍾明坤、陳俊斌、尤明雄、吳燦昆及本人所採編的歌詞,一部份是本人依本案需求所創作的歌詞;在曲調的設定方面,傳統部份如四季春、牛尾絆、楓港小調、恆春(平埔)調及五孔小調等,我是擷取陳達、張新傳、朱丁順、張文傑及張日貴等幾位傑出民歌手的版本之精華彙編而成。衍生創作部份,「守牛調」是鍾明坤的心血,「思想再起」和「台東調新唱」則由我編創。


由於過去有些音樂學者認定所謂「傳統民謠」,其曲調應具有充分彈性的特質」,因此本人把恆春民謠曲調「固定化」的作法,或許會有一些爭議。但本案旨在推廣,為了便利廣眾的學習,我們必須有一套易於被大眾所接受的固定化曲調,將它們錄製成音樂片,並透過現代科技和媒體廣為傳唱,如此才能讓每一首恆春民謠,除了保留在本地,也能走出恆春地區,傳遍全台灣,甚至世界各地。


 


(為屏東縣政府文化處出版「恆春民謠再唱起」而寫,2010/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