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恆春民謠再唱起】CD專輯  記者會  參考資料


                    


                製作的理念和感言           簡 上 仁


      - 恆春民謠的再生與希望         


 


▓錄製「恆春民謠再唱起」CD的目的


民謠是一個國家的音樂文化之根,也是譜創一國新音樂的泉源,其重要性眾所皆知。因此,許多國家的文教機構對民謠的維護和發揚,無不全力以赴。此即為屏東縣政府舉辦「恆春國際民謠音樂節」及錄製這張「恆春民謠再唱起」CD專輯的主要目的。前者旨在藉著音樂活動,來引起國人對民謠的關注;後者則希望為恆春民謠留下可久可遠的有聲音樂資料,供國人學習、欣賞與參考。


 


▓流失中的台灣民謠與恆春民謠


原住民在台灣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而漢族先民入墾台灣,迄今也已逾四百年的歲月。在他們開台闢台、建立家園的發展過程中,都曾留下豐富而多釆多姿的民謠。然而,當今,不論在民間、學校、家庭等場域或報章雜誌、廣播電視等媒體,台灣民謠出現的機會都是寥若晨星,仍能流傳在人們生活之中的,已是所剩無幾。就算是號稱福佬系民謠重鎮的恆春地區,除了「思想起」「台東調(另稱恆春調)」兩首曾傳唱於全台之外,其他還有許多非常動聽的,如「四季春」「牛尾絆」「五孔小調」「楓港小調」「守牛調」等。如今,都只能勉強傳唱在由一些有心人士的圈子裡面。


據個人長期的觀察,台灣民謠之所以會不斷流失,恆春民謠之所以無法廣為流傳,其關鍵在於:除了學校教育不重視是主因之外,在民謠發展、傳播過程中,民謠本身的表現形式及其隨時代變遷的適應能力,也是極為重要的因素。關於如何讓民謠能在學校教育中得以健康的成長,要請政府教育部門多加關照;至於如何使民謠本身產生再生的生命活力,使其有隨時代變遷的應變能力,則有賴音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以新觀念走出新希望:二個理念


過去專家學者對台灣民謠的處理,都傾力於採集、整理、分析、研究等「靜態」的維護工作,這雖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但很難有延續民謠的生命並發揚光大的功能。我們必須以新的觀念,將民謠的表現形式及其傳播方式加以改變,以主動、積極參與的「動態」方式,讓民謠再度活在人們生活之中,才能使其生命綿延不絕。


就以恆春民謠的興衰及發展為例:一般認為恆春民謠共有「思想起」「四季春」「五孔小調」「楓港小調」「牛尾絆」「台東調」和「守牛調」等,但真正能走出恆春地區而為全台廣眾所熟識的,就只有「思想起」和「台東調」(暨「生蚵仔嫂)兩首。其因在於,過去許多恆春民謠的演唱,歌者以自己想唱的歌詞,選擇一個民謠「基本曲調」,在此曲調基礎下,或彈性地依語言聲調轉音變化,或自由延長節拍,或隨興應用自己獨特腔調和音型等,雖各有特色也很吸引人,却不容易被已習慣旋律固定、節奏明顯的現代人所學習。因此,如能把歌詞和曲調固定下來,作為現階段學習恆春民謠的範本。惟有如此才易於為大眾所學習與傳唱。


又,歷史的腳步總是不斷往前邁進,傳統民謠必需應合時代的需求,賦予新的面貌與活力,才能再現新的生命及希望。早期,農業社會時代,傳統民謠是依靠「口頭」來傳播的Oral transmission,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錄音技術的進步及傳播的改變,民謠已極少能靠著口耳相傳來存續發展,代之而起的是藉著錄製成音樂片,以CD早期是錄音帶、唱片)及書籍,透過廣播電視、網路等大眾傳播Mass media方式來流傳,如此才不致被埋進歷史。「思想起」和「台東調」,就是因它們曾順乎時代需求,以固定式的詞曲並錄製成唱片,透過大眾傳播媒體而廣為傳播,才能走出恆春地區並奠立了永恆的生命力


 


▓關於歌詞與曲調的形成


這片「恆春民謠再唱起」CD秉持著上述所提,以「固定化」詞曲表現形式及可結合現代傳播方式的理念來製作。其內容的構思、編撰與製作過程如下:


歌詞方面:


一部份是整合了鍾明坤、陳俊斌、尤明雄、吳燦昆及本人所採編的歌詞,如「牛尾絆」「四季春」「楓港小調」及「恆春平埔調」等,這些歌詞內容大多是在恆春已傳唱許久,有其傳統性和特殊意義。有一部份是本人依自已構思所創作,如「思想再起:祖先的叮嚀」的主題,是啟發自陳達為雲門舞集所唱的「渡海-薪傳」;「守牛調」寫的屏東的風光,加入一些近年來的新素材;「五孔小調」則以勸世為題材。


曲調方面:


在曲調的設定方面,對於過去一直因人而彈性、隨興、自由演唱的歌曲,如「四季春」「牛尾絆」「楓港小調」「恆春平埔調」及「五孔小調」,我先選出幾個具代表性民間藝人所唱的版本,將他們所唱曲調加以比較分析,擷取並彙整其共同的音程、音型、調式等核心元素,然後定出主歌、前間奏的「骨幹旋律」,最後再以順乎歌詞聲調的升降起落來確定主歌的「固定化旋律」。至於經過改編的衍生創作部份,「守牛調」是鍾明坤的心血,「思想再起」和「台東調新唱」則由我取用原始歌曲的精神和風格編創而成。


 


▓「恆春民謠再唱起」CD的五個意義


一、以新觀念和新技法詮釋傳統


專輯中的歌曲保留著傳統音樂與文化的精神和特性,但也應用新的觀念和技


法來整編,如「四季春」「牛尾絆」「楓港小調」等。這裡特別介紹「牛尾絆」,此歌是過去恆春地區女兒出嫁前夕惜別會中必唱的曲調。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子、家人及親屬,在客廳圍成一個橢圓形,新娘子逐一與大家,以此曲調唱出初為人婦的惶恐及離別依依之情。歌詞是代代留下的民間文學,質樸貼切;旋律雖被固定化但仍然保留著思古之幽情及絲絲扣人的韻味。


二、呈現代代相傳的意義和精神


參與演唱的歌者,包括老、中、少三代,象徵代代相傳的意義。老一輩有目前恆春最具代表性的民歌老藝人朱丁順;中青代有簡上仁、洪瑞襄及四位參與合音的青年;少年部份則特邀屏東縣豐田國小合唱團參與演唱。如,專輯中的新版「思想起」有朱丁順以月琴自彈自唱的古早原味,有簡上仁仿自傳統的歌聲;更有豐田國小合唱團的純真稚味,展現一脈相傳的精神。


三、擷取傳統元素衍生創作新聲


        舊瓶裝新酒,將傳統曲調填上富有新意的歌詞;老幹長新枝,應用傳統音樂元素衍化出新生的曲調,兩者都是展延民謠新生命、創造民謠新藝術價值的好方法。如「思想再起:祖先的叮嚀」的歌詞,其題材取自陳達所唱的「渡海-薪傳」。衍生的曲調,靈感則來自「思想起」的音樂語法。


四、兼顧民俗與藝術的特質


這個專輯掌握「民俗而不粗俗,藝術而不嚴肅」的原則,不是流行風,但也不能古板。務必使民謠本身所潛藏的鄉土的氣質能充份散發,但也要把音樂的藝術之美表露出來。因此,我們特邀數度入圍金曲獎的李哲藝來配合編曲,由「這個樂The music」室內管弦樂團擔任伴奏,就是希望能表現出雅俗共賞的特質。


五、立足本土放眼國際


音樂在國際化之前,必須先有本土化,以民謠作為創作音樂的根源,才能塑造音樂的品牌。「恆春民謠再唱起」專輯,亳無疑問,音樂的根是紮得緊緊的。而我們結合了國際音樂的理論和技巧,目的就是要讓每一首恆春民謠,除了留傳在本地之外,也能走出恆春地區,傳遍全台灣,甚至世界各地,與全人類分享恆春民謠之美。


 


              "出版記者會,2010.8.13 pm14:30 在行政院文建會  藝文空間  舉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