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87年後,台灣福佬系民歌的發展軌跡(4之3)



 


参、維護


由於音樂學家許常惠、史惟亮、張炫文、呂錘寬、鐘明昆、黄玲玉、簡上仁、陳俊斌及徐麗紗等的努力,傳統的福佬系民歌的採集和研究已有相當的成績,現存而未被發現的福佬系民歌幾乎寥若晨星。另一方面,隨著台灣各地的開發、資訊的發達與現代化,已逐漸失去了孕育合乎「傳統條件」,不再有靠著口頭傳播、作者無法考證的「新福佬系傳統民歌」;換句話說,1987年後,可以被挖掘、採集並為保存的「傳統福佬系民歌」,已十分有限。筆者於1995年至2006年間,陸續在綠島採得當地福佬系民歌(包括七個曲調、百餘首可套唱曲調的唸詞及50餘首童謠),已算相當例外。


        「維護」範圍,包括:一、經田野調查、採集、整理、分析及歸納的學術研究工作。二、將老藝人原音或傳統民歌的形式錄製、保存與出版等。而最能直接而明顯來反映學術研究質、量及情景的,就是專書出版、學位論文及期刋文章的多寡及其研究的內容。


一、學術研究工作


        隨著解嚴,隨著社會對台灣音樂研究的重視,除了個人研究者增加之外,各大學的音樂研究機構也相繼立,如1990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研究所正式招收音樂學組研究生;1993年,東吳大學招生音樂學系碩士班;1994年,國立藝術學院設立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班;1995年,國立中山大學招考音樂學系碩士班;1996年,國立台灣大學設立音樂學研究所碩士班;2000年,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招收傳統音樂教育研究所碩士班;2001年,國立師範大學除了成立了民族音樂研究所,也招考音樂學博士班研究生,而同年台北藝術大學也設立並招考音樂學博士班學生;2004年,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開設音樂系碩士班,其中設有鄉土音樂組;2005年,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成立音樂系碩士班。以上等等研究所的設立,培養出許多音樂學研究人才。這些研究者中,有許多以台灣本土音樂為研究對象,部份人則把焦點置於福佬系民歌之上。


        成立於1996年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附屬於文建會)及開館於2003年的「民族音樂中心」(附屬於傳統藝術中心),邀請音樂學者的参與,對台灣傳統音樂作了一些保存及出版的工作。另外,國際民族音樂學會(原「中國民族音樂學會」)於1988年、1991年、1993年及1998(與第四屆「亞太民族音樂學會議」合併舉行),分別舉辦第三、四、五及六屆研討會,讓研究者有機會對台灣音樂研究,作有系統的發表。可惜,福佬系民歌的題材,在這些出版品或研討會論文集中所佔的份量都極為有限。


        在地方方面,由於政府及民間的重視,各縣市地方性曲藝機構相繼成立,例如宜蘭的「台灣戲劇館」1990)、彰化縣的「南北管音樂戲曲館」(1999)及屏東縣的「恆春民謠館」(2009)等。又,以各地方藝術與音樂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現象也日益普遍,如台中縣文化中心出版的《台中縣音樂發展史》(1989[1];彰化縣文化中心出版的《彰化縣音樂發展史》(1997[2];高雄縣文化中心出版的《高雄縣境內六大族群傳統歌謠叢書》,[3]等。簡言之,雖然各地方開始重視地方特色的曲藝整理、保存與出版,但福佬系民歌在其中所佔的比率也是不大。


        19872010年的23年間,學術研究素材涉及福佬系民歌者,大致可分成:


(一)純為福佬系民歌者:如簡上仁《臺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2001)等。


(二)涵蓋不同台灣民歌為範圍,其中包括福佬系民歌者:如李永奕《台灣福佬系與客家系民歌曲調之比較研究》(竹教大,2006)等。


(三)以台灣傳統音樂為範圍,其中包括小部份福佬系民歌者:如黃玲玉《台灣傳統音樂》(2001)、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2007)等。


(四)以台灣古今音樂為範圍,其中包括很小部份福佬系民歌者:如陳郁秀編《音樂台灣》(1996)、呂鈺秀《臺灣音樂史》(2003)及林瑛琪《台灣的音樂與音樂家》(2010)等。由於篇幅有限,以下僅舉例列示「(一)純為福佬系民歌者」乙類,其中包括專書、學術論文及期刋文章各項,以資參考。


(一)專書


        如簡上仁《臺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與發展》(自立報系,1991)、黄玲玉《臺灣福佬系童謠-唸謠分類研究》(1995)、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老祖先的台灣歌》(漢聲,1998)、簡上仁《臺灣福佬語-語言聲調與歌曲曲調的關係及創作之研究》(眾文,2001)、徐麗紗與林良哲《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生命之旅(附光碟》(屏東縣文化局,2006)、簡上仁《綠島民間歌謠(附光碟)》(台東縣文化局,2009)及簡上仁《Voices of Eternal Spring:A study of the Hêng-chhun tiàu Song Family and Other Folk Songs of the Heng-chhun Area, Taiwan附光碟)》(屏東文化局,2010)等,確實不多。


(二)國內學位論文


    簡上仁《台灣福佬系民歌的淵源及發展研究》(師大,1989)、謝宛真《應用兒歌於鄉土語言教學之研究-以閩南語為例》(竹教大,2004)、林純宇《思想起歌謠研究》(花師院,2005)、邱蘭婷台灣意識歌曲研究 -以閩南語歌謠為例》(北藝大,2006)、周定邦《詩歌、敘事kap恆春民謠:民間藝師朱丁順研究》(成大,2008)、蔡馨儀《台灣民歌的本質與再生》(北藝大,2009)、 卓怡 君《台灣作曲家改編福佬系民謠之鋼琴教材探討》(新教大,2010)、王貴琪《臺灣福佬係民歌之虛字襯詞研》(竹教大,2010)及何宜靜《「恆春民謠」的傳唱與變遷-以恆春古城地區內的活動為例》(師大,2010)等。


(三)期刋文章


簡上仁〈說唱臺灣福佬系民歌〉(臺灣風物39:41989)、陳碧娟〈三首臺灣福佬系民謠分析研究〉(教師之友31:41990)、許常恵〈從「台東調」到「青蚵仔嫂」的蛻變,談臺灣福佬系民歌的保守性與適應性〉(第四屆國際民族音樂學會議論文集,1991)、陳俊斌〈恆春調民謠的曲調結構與旋律構成--音樂與語言關係之探討〉(藝術評論81997)、陳俊斌,〈聽我唸歌解憂愁--淺談臺灣福佬系說唱〉(臺灣月刊1901998)、楊麗祝〈臺灣福佬系歌謠中的婦女〉(北科大學報31:11998、陳俊斌〈恆春調民謠中的族群風貌〉(屏東文獻92005)、林仁昱〈天烏烏歌謠辭類型與定型化發展研究〉(興大人文學382007)及簡上仁〈陳達的歌,在音樂和文學上的意義和價值〉(文史臺灣學報12009)等。


        觀諸1987年解嚴後,涉及福佬系民歌者學術研究數量並不算多,研究內容逐漸從較早的資料收集、整理,走向應用的探討、跨領域或延伸的研究,一部份則作為文學或社會學的研究素材。


二、原音或傳統形式的錄製保存與出版


        由於在1987年前,由公私立或個人的採錄與出版已有相當成果,加上老藝人的凋零,能夠再為採錄的對象有限,出版品也就不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992,《陳冠華的台灣福佬民間音樂/民族音樂系列專輯第五輯》,文建會。


 2000《山城走唱》,風潮有聲出版有限公司。


 2000,《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歌子、說唱與民歌》,策劃:國立傳統藝術


                 中心,製作發行:望月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2002,《音樂欣賞系列臺灣傳統音樂》多媒體網路教材,國立臺灣藝術教


                育館。


 2006《恆春半島絕響:遊唱詩人陳達生命之旅(附光碟》,屏東縣文化 


                 局。


 2009《歷史的聲音與足跡恆春民謠曲譜(附光碟)》,屏東縣政府文化


                 局。


 2009,《綠島民間歌謠(附光碟)》,台東縣文化局。


        在以上的例子中,值得一提的是恆春地區民歌佔最多數,而綠島民歌的出現則相當難得。


1987年後,台灣福佬系民歌的發展軌跡4之3








[1] 由許常惠、呂錘寬、徐麗紗及林清財等人執筆。參考:呂鈺秀《台灣音樂史》,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p.215




[2] 由許常惠等人執筆。參考:呂鈺秀《台灣音樂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215




[3] 由吳榮順總主持。參考:呂鈺秀《台灣音樂史》,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21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的頭像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台灣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