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後,台灣福佬系民歌的發展軌跡(4之4)
肆、發揚
1987年後,福佬系民歌的發揚情形,可從教育、表演、改編與衍生創作、新形式的影音出版及大眾傳播媒體等五個方面來探究。
一、教育
教育方面,可分成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二個系統。在1987年之前,全國從大學到小學,各級學校教育課程裡,有關台灣音樂文化的教材相當少見,若福佬系民歌的出現,也是點綴。解嚴後,雖有部份大學音樂系開設與台灣音樂相關課程,但單獨以「福佬系歌謠」為主題的課程,就只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的鄉土音樂組開設了一門「河洛歌謠研究」的課程。在國小及國中教育中,則因配合「母語教學」及「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需求,於是台灣各族群民歌、童謠被安排於教材之中。
目前,各縣市文化機構、社區大學、紳士協會等,都廣設知識成長課程,但幾乎沒有台灣傳統民歌的課程。就福佬系民歌在社會的教育與推廣而言,屏東縣的滿州鄉民謠協進會和恆春民謠促進會,算是最熱心也較有成績的兩個團體。他們省吃儉用,長期進行恆春民歌的教育、傳承及演出推廣工作,令人敬佩。成立於1983年的田園樂府,除了不定期舉辦台灣歌謠傳習活動,最近連續三年則在高雄衛武營藝文中心(2009-2011)及台南成功大學(2011)舉辦「台灣風創作歌曲研究班」,以福佬系民歌作為教材,教導學員以台灣民歌風格來創作新歌曲。
二、傳統形式的表演
1987年解嚴後,台灣傳統音樂文化有了再度興起的機會。然而,社會的變遷及大環境的改變,傳統民歌的表演只能藉由傳統祭祀活動、参加各類比賽及配合觀光演出,或偶爾被安排為音樂會中的曲目。單獨以台灣民歌作為表演主題的並不多見。若以福佬系民歌的演出而言,滿州鄉民謠協進會和恆春民謠促進會,是最熱心而又長期投入的團體。在個人方面,目前還活躍於恆春地區的業餘民歌手朱丁順、張日貴及陳英等人,他們承繼著前輩民間藝人(如陳達)的表演技巧或加上些許個人風格。像這類的承繼傳統形式業餘民間藝人在台灣各地還存在幾位,他們從戒嚴時期唱到解嚴後,甚至唱到現在,從不歇止。可惜,廻嚮有一定的限度。
三、現代形式的表演
「現代形式的表演」指的是演唱者取用「傳統民歌詞曲」,大多不以傳統樂器伴奏,藉由一把吉他、或大小不同樂團、或不拘中西樂器的伴奏,以現代表演方式來演唱的形式。
解嚴後,表演者漸漸却除心中的陰影,台灣民歌從被壓抑的深淵中爬起。常理而言,應有很多年輕人参與,可惜由於解嚴前政策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扭曲,使新一代歌者寧可投入華語歌曲或西洋歌曲市場,對本土歌曲則意願不足。因此,此階段的現代形式表演的歌者,也大多是解嚴前的老面孔。至於這類型歌者可分三種:
(一)職業歌星:這通常是唱片公司把傳統民歌當成商業流行歌曲來處理,使用原本已被定型的傳統民歌曲調及歌詞,然後聘請合適的歌星錄製成唱片發行,並大力行銷與傳播。其中,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是職業歌者劉福助。可惜在劉福助之後,已後繼無人。
(二)聲樂家:通常是沿用詞曲已被定型出版的民歌曲譜演唱,如聲樂家張清郎、
李靜美、鄭仁榮、蘇秀華及簡文秀等人。[1] 他(她)們以美聲唱法來詮釋民歌,透過現場演唱或出版唱片來發揚民歌,也拓廣了聽眾欣賞民歌的視野。這種形式興起於1980 年代,但在2000 年代中期之後,受制於觀眾的減少與商業功能的減退,也就逐漸萎縮,殊為可惜。
(三)民歌演唱團體:通常是由愛好民歌的人士組成表演團隊或協會,有規劃地推展民歌。例如成立於1983年的田園樂府,在1987年後從城市到鄉村,從音樂殿堂到野台已演出約200場,算是最活躍、最用心的團體。
四、器樂形式的表現
所謂「器樂形式」,就是一種應用固有的民歌曲調,編寫成器樂曲,來發揚民歌的形式。受到1970年代興起鄉土意識的影響,80年代起,尤其解嚴後,許多作曲家取材台灣鄉土歌曲為素材,編寫成各種類型演奏曲。
這些演奏曲依使用樂器的不同,有西樂、國樂和中西合用等三種;依音樂結構的不同可分成通俗和嚴肅音樂兩類,前者採取大眾習慣的音樂語法來呈現,大多是流行的輕音樂,編曲者除了加入前、間奏和後奏外,鮮少改變原有曲調,如陳志遠配樂的「恆春民謠」、劉清池配樂的「三聲無奈」等;後者則由一些受過學院嚴謹訓練的音樂家,以室內樂及交響樂等形式來表現,編曲者除了保留原有的主旋律之外,也常常或多或少地加以變奏,如郭芝苑改編「恆春調」、「桃花過渡」及「病子歌」;[2]蕭泰然把「恆春調」改編成「夢幻的恆春小調」;[3] 李哲藝改編「駛犁歌」、「丟丟銅仔」及「一隻鳥仔哮啁啁」等10首。[4] 這種方式雖未呈現歌詞部份,卻大大的拓廣欣賞民歌的音樂人口,也無形中提供另一種品賞民歌的方式和趣味。可惜這種樂器形式的作品,也在2000 年代中期之後逐漸縮減。
五、大眾傳播媒體的應用
台灣鄉土音樂雖曾隨著解嚴,結合大眾傳播媒體的散播而展現蓬勃生機,但1990年代末期之後又因不具商業利益,又受到外來音樂產品的強力競争與排擠,乃逐漸銷聲。以下我們從唱片、電台、電視、KTV及網站等各方面,概述此階段福佬系民歌在各種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狀況:
(一)唱片:除了由政府文教機構或基金會之外,民間唱片公司願意出版福佬系民歌者不多,只有風潮唱片、上揚唱片和麗歌唱片等幾家,發行數量也十分有限。
(二)電台:迄今,無論FM或AM電台,以台灣民歌或福佬系民歌為主題的節目似不曾出現。筆者曾製作、主持的《台灣音樂之旅》(中廣公司寶島台)、《台灣音樂廳》(寶島新聲)及《台灣音樂組曲》(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算是少數常在廣播中宣揚福佬系民歌的節目。可惜,《台灣音樂之旅》雖曾榮獲主持人及製作人兩項廣播金鐘獎,但於2006年趙少康入主為中廣董事長後被停播;《台灣音樂廳》也因商業考量而停擺。目前,《台灣音樂之旅》應算是全國最常播出台灣民謠的電台節目了。
(三)電視
隨著解嚴,廣播電視對本土歌曲管控的逐漸放寬,並恢復合理化,電視節目裡的福佬、客家及原住民鄉土歌曲也逐步增加,但必需與其他各類中西語言的歌曲平等競争。也因此,鄉土歌曲在電視上的出現率完全被商業機制所左右,流行台語歌曲尚有生存空間,而非流行、較不具商業價值的台灣民歌,必然被排擠在外。公共電視少許的鄉土文化節目,以戲曲為主,台灣民歌少見。我們樂見政府於1996年及2001年成立行政院原住民及客家委員會,並在2003年促成客家電視台的開播、2005年達成原住民電視台的播出。這對原住民和客家民歌的保護、發揚與提昇,都一定有相當的助益。但福佬系民歌仍然在缺乏政府保護及商業利益的排斥下,苟延殘喘。
(四)KTV
KTV是網路通行前,最不受政府箝制的大眾傳播工具,在家裡、在KTV店裡、在有KTV設備的餐飲店裡,大家聚在一起唱所欲唱,完全不受政策的管控。這是促使台語流行歌曲尚能繼續生存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它到底是因娛樂、因商業目的而生的產品。較不具商業價值的台灣福佬系民歌,傳統形式的民歌根本不可能出現,現代化形式的,據筆者於2011年8月查閱四家KTV店裡的台語歌曲伴唱帶曲目,只有〈天烏烏〉〈丟丟銅仔〉〈六月茉莉〉〈生蚵仔嫂〉四首,而具伴奏品質並不理想。
(五)網站
網站是近代以來,對年輕人最容易產生影響力的傳播工具之一,興起於解嚴之後。觀諸各類網站,屬於公部門或民間文教機構的網站,尚有收藏著台灣各語系的民歌,但保存的大多是田野調查錄音下來,由老藝人所唱的傳統形式民歌,有研究和欣賞價值,卻不易引起年輕人的興趣;屬於商業性的音樂網站,則仍以流行歌曲為主,各語系的民歌都難有生存空間。
伍、結論
台灣是屬於島國文化的國家,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海上航運的樞紐,加上歷史上歷經多個外來政權的統治,深深受到外來文化的衝擊和影響。尤其,在國際化、世界村逐漸形成的今天。台灣必須積極而牢牢鞏固住本土音樂的根(包括福佬系民歌),才能發展出具有自主精神和主體地位的音樂化。
然而,福佬系民歌在1987年前的戒嚴時期,無法健康成長,在1987年解嚴後,仍然無法獲得適當的照顧,給予良好的成長機會與空間。大學院校設有南管、北管、歌仔戲等傳統戲曲音樂的科系或組,但許多音樂系所並不安排民歌的課程,少數系所則把民歌點綴為課程設計中的一小部份。全國音樂系所為福佬系民歌設有專門課程的,只有新竹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鄉土音樂組的「河洛歌謠研究」。
政治的解嚴,經濟不斷成長,藝文活動也普遍受到重視,這或許會讓台灣民謠有機會再度復甦,甚至找回尊嚴。但可惜的是,無論是原住民、福佬人或客家人,能唱出具有傳統風味的老一輩人們大多已凋零。民歌的傳唱,只能靠著一些有心的中年輩人士用心向老一輩模仿與學習。許多新進的民歌的歌者也大多受到西方、現代音樂語法的影響。另外,隨著民主化、自由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政府和民間的文教機構雖也開始關注台灣傳統曲藝,但大多偏向戲曲,民歌部份則相對地少了許多。
誠如德國作曲家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 – 1856)說:「去留意一切的民歌吧!那些優美的旋律,能使你了解不同民族的特性。」;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斯(R. Vaughan , Williams 1872 – 1958)所說:「所有偉大的音樂,都以民歌為基礎。」;匈牙利作曲家、音樂學家巴爾托克(Bela Bartok, 1881 – 1945)也說:「民歌是最高的藝術,我看待一首民間小調,如同一闋大師的作品。」又說:「音樂在國際化之前,必須要有國家性,在國家化之前,必須要有民族性。」。我國音樂家許常惠在其「追尋民族音樂的根」一書代序中也提到:「我始終認為民謠是一個民族的音樂靈魂。」[5];音樂家史惟亮也在其「論民歌」一書中談到:「想在音樂上恢復自我,首先要拿出自己的音樂來。」[6]。可見民歌對一國音樂文化的發展具有既深且遠的影響力,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性。
然而,大環境不利於台灣福佬系民歌的發展已是事實,如果我們能夠提出一些補救缺失的措施,相信對福佬系民歌的維護和發揚一定會有正面助益。以下是提供參考的拙見:
一、設置更多的獎助金,鼓勵以台灣民歌為素材的學術專書及學位論文。
二、成立行政院福佬委員會及福佬語電視台,讓福佬文化的發展有較充裕的經費和管道。讓福佬系音樂能如原住民與客家音樂透過其電視台,在無商業壓力下,發揚其優質的音樂文化。
三、以獎助金補助,鼓勵廣播電台與電視公司開闢台灣民歌的節目。
四、對發揚福佬民歌的演出的團體或個人多加鼓勵和支援。
五、加強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福佬系民歌部份。
六、鼓勵民間團體舉辦福佬系民歌研習活動。
七、鼓勵公私立機構舉辦社會大眾的福佬系民歌比賽。
八、政府多鼓勵由民間出版福佬系民歌的作品(文字著作及有聲出版)。
由於進行調查與研究的時間不足,本文缺失尚多,敬請同好不吝指正;又因篇幅有限,也甚難深入探討,尚祈先進見諒。但希望這份報告對台灣民歌,尤其是福佬系民歌的發展有所幫助。
【1987年後,台灣福佬系民歌的發展軌跡4之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