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歌謠」名詞釋義之再探      


                                                    簡上仁


前言


        1970年代中期,台灣鄉土意識逐漸形成之後,「台灣歌謠」也開始受到關注;1987年解嚴以來,許多同好更是積極地參與台灣歌謠的蒐集、整理、研究及創作的工作,令人欣慰。然而,由於每個人學習背景的不同,或所關注的研究重心互異,對「台灣歌謠」這個大領域及其範圍內各細項的名詞,往往有不同的注脚。進一步的說,音樂學領域的研究者,往往偏重歌曲曲調的音樂特質之探討,而忽略歌詞的內容及文化意涵;而文學及社會學領域的研究者,則重視歌詞的內容、文學特性及社會文化的特色之探究,較難涉及曲調結構的音樂分析。也因彼此對「台灣歌謠」研究切入角度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詮釋,甚至缺乏交集。個人自1970年代中期走入這個領域,積極從事採集、整理、創作及推廣等工作,隨著知識的增長,在不同階段,有時也會有難以釐清,陷入困窘之境。


        「台灣歌謠」有所謂廣義和狹義之說,廣義的台灣歌謠包括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之「華語歌曲」;狹義者,則專指承繼著台灣傳統意涵的原住民、福佬和客家等三大語系族群的歌謠。本文所稱的「台灣歌謠」,係以狹義的範圍為基礎,而文中之舉例說明者,則偏向筆者所熟悉的福佬語系的歌謠。


        以下,筆者就針對「台灣歌謠」及其相關的專有名詞加以釋義,提出個人淺見,祈各位同好先進不吝指正。


 


一、台灣歌謠的定義


        「台灣歌謠」是指集體產生、再生或創作,並流傳於台灣的歌謠。就表現形式而言,它包括「哼唱」的「歌」及「唸誦」的「謠」;就產生背景而言,則可分成「傳統歌謠」和「創作歌曲」兩大類。簡單的說,所謂「台灣歌謠」,就是所有產生、傳誦於台灣的「歌」和「謠」的總稱。


 


▓「歌」和「謠」


    台灣歌謠依其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分成「歌(歌曲)」和「謠(唸謠)」兩種。歌,即歌曲,用以咏唱。「歌曲」是由歌詞和曲調組合而成,唱歌時,把歌詞依著成型的曲調,隨著旋律的抑揚起伏及拍子的長短,來唱出歌曲的情境。「歌」的範圍極廣,從古代至今,如古老的傳統民歌〈丟丟銅仔〉、思想起〉及〈草螟仔弄雞公〉等;創作的歌曲〈望春風〉、〈四季紅〉、〈舊情綿綿〉、〈安平追想曲〉〈愛拼才會贏〉等,所有用以歌唱的歌曲都屬之。


謠,即唸謠,用為吟唸,通常是順著語言聲調,有節奏地把它唸誦出來,或套用民間小調而吟誦之。唸謠,基本上並無專屬曲調,古代傳誦於民間的唸謠數量豐碩,內容也十分廣泛,通常是以四句七言的「四句聯」為其基本的字句結構。如:小時候,看到有人結婚娶親,小孩子就會蜂湧而至,當新娘子出現時,孩子們總會順著口,唸出:「新娘仔,新娘仔,媠噹噹,褲底破一孔。……,融入喜氣洋洋的氛圍之中;再如:早期傳誦於鄉間的愛情四句聯〈阮厝踮在娘厝後〉:「阮厝踮在娘厝後,不時看娘佇探頭,情義總有九分九,路邊相碰頭勾勾。」近代以來,由於印刷及錄音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依著口頭傳播的唸謠已不多見,代之而起的則是由個人所創作的「歌詞」或「詩詞」。


因此,進一步的說,哼唱「歌曲」時,用的是創作的「音樂性旋律」,有別於語言的聲調;而吟誦「唸謠」時,所用的則是自然潛藏於語言裡的聲調,也就是「語言性旋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謠」常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銷聲匿跡,例如:在農會社會時期,小孩子玩捉迷藏遊戲時,總會先透過「擇人唸謠」!「點仔點水缸,啥人放屁爛脚撑。點仔點紛紛,啥人點著去做軍。」來選出担任特定任務的人,叫做「做鬼」,大家邊點邊唸,一字一人,最後一字落在誰身上,誰就當鬼。如今受到空間的限制,加上科技的進步,新的電動遊戲不斷出籠,孩子們已不再玩這類傳統遊戲,〈點仔點水缸〉的唸謠,也就自然消失了。但是一首好歌,如〈思想起〉、〈望春風〉、〈採茶歌〉,往往會長久傳唱於代代人們的生活之中。就算不唱時,也可用樂器,用笛子、薩克斯風來吹吹,用鋼琴、吉他來彈彈。因此,我們可以說,「歌」比「謠」的生命力,的確要强了許多。這也是長期以來,筆者不斷找出質感好、有意義的傳統唸謠,並為其譜配旋律,以延伸其生命力的原因。


 


二、台灣傳統歌謠


所謂「傳統歌謠」,就是由台灣人們集體創造、土生土長的歌謠。更具體的說,指的是代代人們依著口頭傳播,作者已無從考證,並經歲月考驗之後,被當地人們所認同而留傳下來的歌謠。「傳統歌謠」,另稱「傳統自然歌謠」、「傳統民謠」、「自然民謠」或簡稱「民謠」。


台灣的傳統歌謠,包括用以歌唱的「傳統民歌」及用以唸誦的「傳統唸謠」,其特性及使用方式已概述如上,不再贅述。台灣的傳統民歌,豐富又多采多姿,含蓋各語系各地區,如:阿美族的〈老人飲酒歌〉、美濃客家的〈半山謠〉、台南地區的牛犂歌〉、嘉義地區的〈一隻鳥仔〉、恆春的思想起〉、宜蘭的〈羽工工〉等。傳統民歌,往往就是一個可彈性應用的曲調,人們可依自己的喜好,填上歌詞來歌唱,演唱時,甚至些微變動音符。而早期的台灣傳統唸謠更為普遍,傳誦在各地的「相褒四句聯」及無數的兒童唸謠均屬之。


代代人們從生活中所孕造出來的這些傳統歌謠,它們歷經時間考驗和群體認同,通常都具有歷史性、鄉土性、民族性、社會性、文學性、適應性和共賞性等。也因此,它成為各族群文化認同的重要部份,常被用為音樂、文學和語言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成為作曲家創作本國本土風味作品的泉源。


另外,必須一提的是:傳統民歌隨著時代的演變及科技的進步,常常會衍生出新的表現方式,甚至歌詞和曲調被固定下來。如:早期發源於恆春地區的原住民歌調,在漢人移入該地區後被改以福佬語哼唱,而稱之為【恆春調】。其後,又因恆春人到台東墾殖家園,而唱成【台東調】;1950年代,此曲調又轉變成華、台語版的〈耕農歌〉及反映陰霾時代背景的感傷調〈三聲無奈〉;到了1970年代又由郭大誠填詞而演變成城市化、流行化的〈生蚵仔嫂〉。同一主幹旋律,在不同時代穿著不同衣服,扮演不同角色,生生不息地活在人們的生活之中。這些保存著原有傳統曲調精神和特性的衍生歌曲,稱之「再生民歌」。


▓台灣傳統歌謠的衍展


正如前面所述,台灣傳統歌謠(暨傳統民謠),包括傳唱在台灣各地區的「傳統民歌」及或唸或誦的「傳統唸謠」。最早它們都是伴著老祖先在生活中吟唱唸誦的簡短歌謠。其中的民歌曲調隨著時間的演進,逐漸擴展其用途空間,使用於歌舞、小戲、唸歌及戲曲等民俗曲藝的表演之上。


    許多原住民,每於豐年祭、巫師祭等祭祀活動,以「歌」結合肢體動作,載歌載舞,向天神、祖靈表達崇敬之意,這時的歌和舞,是相互配合的。另外,福佬人和客家人常於農耕之餘,以一個小故事串聯在歌舞表演之中,而成為「歌舞小戲」,如客家系的「三脚採茶」、福佬系的「弄車鼓」「駛犂歌舞」都屬於這類的表演。另如:病子歌〉,就同時被應用於福佬系和客家系的歌舞小戲之中,敘說著一對恩愛夫妻,當太太懷孕時,先生無微不至的貼切照顧,時時刻刻關心著太太的飲食需求。此外〈桃花過渡〉、〈五更鼓〉、〈車鼓調〉、〈草螟弄雞公〉〈點燈紅〉等都是相當精彩的歌舞小調。


當「歌謠」發展到一個程度之後,愛唱歌的人,總覺得每一首歌都只是短短的曲調,無法滿足唱歌的興緻。於是,有人找來故事,以故事為主軸,將其內容編成歌詞,然後套用各種適當的「歌仔調(傳統民歌曲調)」接續唱之,就可唱得痛快。於是,形成邊說故事、邊唱歌的「唸歌說唱」藝術。目前,關心、喜愛台文的同好,所努力研究的「歌仔簿」,上面所記載的文字就是各種長、中、短篇的「傳統唸謠」,結合歌仔調就是「台灣唸歌藝術」了。常用的傳統歌仔調有:【江湖調】、【七字仔調】、【都馬調】、【雜唸調】【五更鼓調】等。


老祖先對曲藝表演的追求與創新,是永不停脚的。於是,「說唱」裡的歌唱(音樂)、故事(文學)及「歌舞」裡的歌曲(音樂)、肢體動作(舞蹈),經過了長時間的整合與涵化之後,便形成了戲曲。換句話說,音樂、文學和舞蹈就是形成戲曲的三大條件,三個條件具備了就孕育出台灣的歌仔戲、採茶大戲。早期,許多歌仔戲的曲調,就是源自民間常用的傳統民歌或小調。


 


三、台灣創作歌曲


所謂「創作歌曲」,指在1920-30年代之後,詞、曲作家記載清楚,作家依個人的喜好和目的所創作的歌曲。理論上,創作歌曲依其傳播的方式、經濟支援的來源、寫作技巧的深淺及作品結構的繁簡等不同因素,又可分成為「通俗歌曲」及「藝術歌曲」兩種。兩者,各其有特性及存在意義,前者屬於廣眾,有社會性,通常也具有商業功能;後者屬於小眾,偏向藝文性,較無商業效益。


(一)通俗歌曲


一首通俗歌曲的創作,旨在希望透過傳播後能與民間大眾產生共鳴,因此曲調結構通常不會太過繁複,歌詞意象也較為明顯。通俗歌曲又因創作目的的不同,而有具商業性的「流行歌曲」及不具商業性的「非商業歌曲」之分。


    「流行歌曲」大多經由商業機制,由唱片公司委請詞曲作家寫歌、編曲,挑選歌者錄製成唱片,大量生產並出版發行,且透過大眾傳播媒體的傳播,行銷給消費者。而「非商業歌曲」是指:為特殊意義或價值,較無商業目的的創作歌曲。從日治時代,一則從兒歌〈春天〉到流行歌〈雨夜花〉的記事,我們即可清楚的體會到「流行歌曲」與「非商業歌曲」在特性上和本質上的不同。記事如下:


    日治時代,1931年,學校教的、社會大眾流傳的大多是日語歌曲,台灣囝仔很少有機會唱台灣自己的歌。有一位彰化人黄周,擔心台灣歌謠逐漸消聲,乃以筆名「醒民」,在當時的台灣新民報發表一篇文章:呼籲大家整理台灣歌謠,讓台灣囝仔有自己的歌可唱。為了響應這個理念,於是由廖漢臣作詞、鄧雨賢譜曲,寫下了一首兒歌〈春天〉:「春天到,百花開,紅薔薇,白茉莉,這爿幾欉,彼爿幾枝,開得真齊真正媠。……」。廖漢臣和鄧雨賢希望透過這首兒歌,拋磚引玉,吸引更多人加入這個為「台灣囝仔寫歌」行列。然而,這首〈春天〉,雖曾送請古倫美亞唱片會社出版,但公司在商業利益的考量下,並未應允錄製唱片。到了1933年,名作詞家周添旺進入該公司文藝部之後,他採用了鄧雨賢譜寫的旋律,重新填上淒美的愛情歌詞〈雨夜花〉,描述一位樸實的鄉下姑娘,被都市的男友遺棄,為了謀生而淪為煙花女郎,像是在寒夜裡被風雨摧殘的花朶,過著無奈又悲嘆的生活。〈雨夜花〉由古倫美亞唱片會社於1934年錄成唱片發行,透過商業的機制,大為傳播和行銷後,使這首歌迄今仍是許多人喜歡掛在嘴上的旋律。當然,為教育目的而寫的〈春天〉,雖無法像〈雨夜花〉獲得掌聲和商業利益,但其意義和價值也是永遠不可磨滅的。


台語流行歌曲自1930年代崛起之後,在發展過程中雖走得坎坷,但在每個時期都曾留下引人入勝、反映時代背景的好歌,如日治時代的〈望春風〉〈四季紅〉(李臨秋/詞,鄧雨賢/曲)、〈雨夜花〉〈月夜愁〉(周添旺/詞,鄧雨賢/曲)、〈青春嶺〉〈農村曲〉(陳達儒/詞,蘇桐/曲)等;戰後初期的〈望你早歸〉(黃仲鑫/                                              詞,楊三郎/曲)、〈燒肉粽〉(張邱東松/詞曲)、〈安平追想曲〉(陳達儒/詞,許石/曲)及近代的〈心事誰人知〉(蔡振南/詞曲)、〈家后〉(鄭進一、陳維祥/詞,鄭進一/曲)等流行歌曲是目前保存下來的台灣歌謠中,影響廣泛,數量最多,商業價值最高,社會和娛樂功能也最大的一種。


無商業目的的創作歌曲,在台灣雖不受重視,無經濟來源,也不可能有媒體支持,但就文化意義、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而言,確實值得鼓勵和肯定。此類歌曲,如:日治時期的〈台灣自治歌〉〈美台團團歌〉蔡培火/詞曲)等;近些年來,則有〈愛佮和平〉〈苦難佮希望:為921大地震〉(簡上仁/詞曲)、〈早安台灣〉〈伊是咱的寶貝〉(陳明章/詞曲)、〈天總是攏會光〉〈台灣百合〉(鄭智仁/詞曲)、〈台灣〉〈海洋的國家〉(王明哲/詞曲)及〈故鄉的田園〉(陳明仁/詞,紀淑玲/曲)等,這些歌曲雖非主流,但綻放著一定程度的光與熱。


(二)藝術歌曲


    所謂「藝術歌曲」,從內在本質來看,至少歌詞應該具有文學的情境和意味;曲調也應該有著成熟而細密的作曲技巧,通常是由受到長久訓練,具有相當的創作能力的作家所創作。基本上,藝術歌曲很少被選用為商業唱片的曲目,它的創作與表演大多由政府,基金會或私人來支持。


戰後初期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詞,呂泉生/)及〈杯底嘸通飼金魚〉,算是台語藝術歌曲的開路先鋒。〈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藉著虛擬假設的技法來表現想念故鄉的人、事、物的真實情感,絲絲扣人心弦;作曲家呂泉生,曾留學日本學習音樂,創作的理論和技巧兼俱,而且寫作嚴謹。整首歌,詞曲相得益彰,旋律優雅,為藝術歌曲的上乘之作。〈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最初並不為商業目的所作,首次發表於1958年,由呂泉生所指揮的「台灣省文化協會男聲合唱團」,在台北的中山堂公開演唱。由於詞曲均佳,也就逐漸地拓展到台灣的合唱音樂界,後來更成為旅居國外台僑想念台灣家鄉的「思鄉曲」,最後才被唱片公司選用於流行歌星的專輯唱片之中。


    在呂泉生之後,可惜,因政策上對台灣本土文化的消極處理,使得台灣藝術歌曲的發展缺乏健康的成長機會,而停滯下來,一直到1980年代之後,才陸續又有作曲家嘗試寫作藝術歌曲,如〈台灣翠青〉(鄭兒玉/詞,蕭泰然/曲)、〈上美的花〉(東方白/詞,蕭泰然/曲)、〈討海人〉(簡上仁/詞曲)、〈做布袋戲的姊夫〉(向陽/詞,簡上仁/曲)、〈叫做台灣的搖籃〉(謝安通/詞,張炫文/曲)、〈淡水河畔〉(巫永福/詞,郭芝苑/曲)等。近幾年來,雖然不斷有作曲家柯芳隆、賴德和、金希文等參與台語藝術歌曲的創作,可惜碍於客觀因素而難予持續,殊為可惜。然而,台灣創作歌曲要能蓬勃發展,必須通俗歌曲和藝術歌曲並駕齊驅。這兩類歌曲就像人的兩支脚,缺一則成跛行現象,只有彼此相互為用,才能健康的成長。因此,積極促成藝術歌曲的穩定發展,是不能忽略的課題。


 


四、台灣鄉土歌謠


    所謂「台灣鄉土歌謠」,即指孕育產生或創作於台灣,並具有台灣傳統音樂特性、風格和精神的歌謠。


上述所提,無論是通俗性或藝術性的創作歌曲,其創作過程都是來自個人自主意向之追求,因此歌曲風格往往取決於個人的喜好和安排。這些歌曲有可能承繼著台灣傳統音樂的精神和元素,而具有本土風格;但也可能模仿西洋或東洋的音樂特色,當然就不具有本土風格。因此,「通俗歌曲」又有「本土性通俗歌曲」及「非本土性通俗歌曲」之分;而「藝術歌曲」亦可有「本土性藝術歌曲」及「非本土性藝術歌曲」之別。


經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更具體的說,「台灣鄉土歌謠」包括了:原本就具有鄉土性的「傳統自然民謠」、承繼傳統音樂特色的「本土性創作通俗歌曲」及「本土性創作藝術歌曲」。從音樂教育、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台灣鄉土歌謠」才是最健康、最正確的素材。


 


結語


    希望筆者的拋磚引玉,能引發更多的先進前輩一起來參與討論,並為台灣歌謠及其相關名詞理出合理又可被共同接受的詮釋與定義。讓研究與關心台灣歌謠的同好,對其相關的名詞能有一個共同認定的標準和範圍。有了一致的定義,彼此間的討論才能交集,在代代承傳的過程中也才可累積。有了累積,台灣歌謠文化就能厚實,也才可能樹立台灣歌謠文化的自主精神和主體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的頭像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台灣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