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積極推動「台灣藝術歌曲」,建立完整的「台灣歌樂」架構


 


簡上仁[1]


       


在本刋上一期,筆者已對與「台灣歌謠」相關的專有名詞:台灣歌謠、台灣傳統歌謠、台灣創作歌曲、台語流行歌曲、台灣藝術歌曲及台灣鄉土歌謠等,作了個人的詮釋。在本期的這篇論述,筆者要進一步探討的是:「台灣藝術歌曲」在現階段台灣歌謠發展中的重要性。


自古以來,台灣就有豐富而多采多姿、傳唱於人們生活之中的傳統民謠;1930年代之後,我們也有穩定發展的台語流行歌曲,在不同時期總會出現代表當時背景的歌曲;然而,在藝術歌曲方面,雖然晚近已陸續有些許作家,不斷嘗試譜寫台灣藝術歌曲,但為數不多,迄今未有足夠份量來孕造出有規模、有組織、有系統的體系,只能點綴或被湮沒於流行歌曲市場之中。實際上,台灣歌謠文化要能健康的發展,建立一個完整的架構,就不能不重視「台語藝術歌曲」的存在和奠立。


 


▓何謂「台灣藝術歌曲」


    所謂「藝術歌曲」,可從「內在本質」和「外在條件」兩個面向來觀察。在「內在本質」方面,「歌詞」至少應該具有文學的情境和意味,結構和組織有一定程度的完整性,內容通常也呈現著相當個人化的創作理念;「曲調」應該要有成熟而細密的作曲技巧,樂音的鋪陳、樂句的構思及曲調的形塑,有一定程度的個人原創精神。在外在條件方面,基本上,藝術歌曲有別於流行歌曲,通常是由受過長久訓練,具有相當的能力的作家所創作。一般而言,藝術歌曲屬於小眾觀賞的作品,很少被選用為商業唱片的曲目,其創作、出版與演出大多由政府文教機構、基金會或有財力的私人來支持。在何謂「台灣藝術歌曲」的認定上,筆者認為「內在本質」的重要性要高於「外在條件」,也就是要「內在本質」為辨定一首歌是否具有藝術性成份的主要要件,「外在條件」則為輔助因素。


    就以發表於1958年,由王昶雄作詞、呂泉生譜曲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為例: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詞/王昶雄 曲/呂泉生)


1.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雖然春天無久長  總會暫時消阮滿腹心酸


  春光春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五彩的春光


2.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個人 


  雖然人去樓也空  總會暫時予阮心頭輕鬆


  所愛的人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心愛彼個人


3.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雖然路頭千里遠 總會暫時予阮思念想欲返


  故鄉故鄉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  就會看見故鄉的田園


4.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雖然前途沒希望  總會暫時消阮滿腹怨嘆


    青春美夢今何在  望你永遠在阮心內 


阮若打開心內的窗  就會看見青春的美夢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詞者王昶雄,是牙醫師作家,寫小說,也寫散文。王氏本名王榮生,日治時代畢業於日本大學專門部齒科。留學日本期間便開始參加文學活動,加入《青鳥》、《文藝草紙》季刊爲同仁,並在《臺灣新民報》發表作品。1942年返台之後,參與《台灣文學》編務。重要小說有:〈淡水河的漣漪〉、〈梨園之秋〉、〈鏡〉、〈奔流〉等,為日治末期年輕作家的代表人物。王昶雄以其厚實的文學基礎,將他留日身處異鄉十一年的鄉愁作為素材,藉著虛擬假設的技法來表現想念故鄉的人、事、物的真實情感,絲絲扣人心弦。因此,無庸置疑,〈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就是一首深具藝術性的好歌詞。


作曲家呂泉生,1935年留學日本,進入東洋音樂學校(今東京音樂大學)學習鋼琴、聲樂及音樂理論。1942年返台後,從事編、創歌曲及合唱指揮與教學工作,作品超過370首,名作如〈搖嬰仔歌〉〈杯底毋通飼金魚〉及〈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呂氏以成熟的創作理論和技巧,秉持嚴謹的態度為〈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譜上旋律並編寫成合唱曲。此合唱曲首次發表於1958,由呂泉生所指揮的「台灣省文化協會男聲合唱團」,在台北的中山堂公開演唱。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詞曲相得益彰,旋律優雅,為藝術歌曲的上乘之作。此曲發表之後,由於詞曲均佳,也就逐漸成為台灣合唱音樂界所愛唱的曲目,後來更是旅居國外的台僑,想念台灣家鄉的「思鄉曲」。這首歌最初並非為商業目的而創作,因此,許多台僑每於返國省親時,想在唱片買張〈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CD,總是敗興而歸。後來,商業唱片公司為迎合消費者的需求,才將此歌選用於流行歌星的專輯唱片之中。此時,在「外在條件」上開始結合商業機制,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廣為傳銷,於是,具有藝術本質的歌曲遂產生了流行歌曲的商業功能。這種例子,並不多見,〈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却是難得的一首。


另外,我們要進一步的從創作到發表的過程,來探討一首歌的藝術性問題。也就是說,要讓一首歌呈現出它的藝術氣質,除了它要良好的「內在本質」外,還必須從歌詞創作者、曲調創作者、編曲者(學院派的歌曲創作,通常曲調和編曲,由同一人所為)、歌者到伴奏者,每一個環節都得講究技巧、品味和質感。例如,某人買了一卷伴奏很普通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伴唱帶,以純娛樂的心情,在客廳裡,用「狗聲乞食喉」大聲的吼唱,聽者是感受不到藝術氛圍的。


 


▓「台灣藝術歌曲」的歴史脚跡


        雖然歐洲社會在十八世紀末就逐漸興起以文學家詩作為歌詞,譜寫成由鋼琴伴奏的聲樂曲,並稱之為「藝術歌曲」,[2] 但在台灣,一直到日治時代結束,台灣歌謠並無「藝術歌曲」之說。然而,沒有「藝術歌曲」的術語,並不代表台灣社會就沒有具有「藝術歌曲條件」的歌曲。在古早的傳統民歌裡,就有一些歌詞深具文學意味,曲調又細緻動人的曲子,如:廣為流傳的北管弦仔譜古曲〈百家春〉,歌詞如下:


⊙百家春(北管古曲)


當春芳草地,萬物皆獻媚,為了什麼事,拋了妻,遊遠地,重別離。


憶昔別離時,二八少年期,到如今霜髮兩鬢垂,嘆一聲,青春不再來。


夜來床上坐,兩眼淚哀哀,君你設使亡異鄉,亦當做夢來。 


存亡不可知,將琴彈別調,惟恐敗名節。多望春花開來深閨地, 


深閨終日悽涼淚滴。心傷亦又心傷,空斷腸,苦夜長,淚濡裳,悲傷。


日治時期,1930年代,台語創作歌曲崛起之後,幾乎都是結合商業目的來創作與出版發行,因此在「外在條件」上,一直就被以流行歌曲視之。實際上,在日治和戰後初期的老歌中,也不乏饒富文學氣質的詞作,如〈望春風〉〈補破網〉〈相思海〉〈半暝行〉(以上為李臨秋/詞)、〈白牡丹〉〈南都夜曲〉〈安平追想曲〉(陳達儒/詞)、〈春花望露〉(江中清/詞)、〈秋風夜兩〉(周添旺/詞)及〈菅芒花〉(許丙丁/詞)等,這些歌曲的曲調雖大多較屬流行歌曲的簡單形式,但歌詞都有著濃郁的藝術成份。就以〈菅芒花〉為例,三葩歌詞如下:


菅芒花(許丙丁/詞,鄧雨賢/曲)


  1.菅芒花,白無香,冷風來搖動。無虛華,無美夢,啥人相疼痛。


    世間人,錦上添花,無人來探望。只有月娘,清白光明,照阮的迷夢。


  2.菅芒花,白無味,生來嘸著時。無玉葉,無金枝,啥人會恰意。


    世間事,鏡花水影,花紅有了時。只有風姨,溫柔搖擺,顧阮的腰枝。


  3.菅芒花,白文文,出世在寒門。無美貌,無青春,啥人來溫存。


世間情,一場幻夢,船過水無痕。多情金姑,來來去去,伴阮過黃昏。


〈菅芒花〉的旋律,最早發表於日治時代,由陳君玉填詞,歌名為〈南風謠〉,曲調優雅且深具台灣鄉土音樂特質,可惜戰後逐漸被人所遺忘。台南仕紳許丙丁有鑑於好曲難求,乃重新填詞而為〈菅芒花〉。如今〈菅芒花〉的歌詞已被台語文學界奉為經典。


戰後初期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王昶雄/詞,呂泉生/)及〈杯底毋通飼金魚〉,算是台語藝術歌曲的開路先鋒。在呂泉生之後,可惜,因政策上對台灣本土文化的消極處理,使得台灣藝術歌曲的發展缺乏健康的成長機會,而停滯下來。隨著台灣退出聯合國及台美斷交等重大事件刺激,潛藏在台灣人們內心深處的鄉土情懷由隱性而顯性,於是在此年代的後期台灣興起了「鄉土意識」。或許是響應、也或許是受到此鄉土意識的激發,有不少作曲家陸續投入寫作台語藝術歌曲的行列。在器樂曲創作有相當成就的音樂家蕭泰然,分別於1978年和1987年自作詞曲寫下〈點心擔〉〈出外人〉;1987年完成了〈嘸通嫌台灣〉(林央敏/詞)1992年發表〈上美的花〉(東方白/詞);1994年譜創〈台灣翠青〉(鄭兒玉/詞);1999年創作〈玉山頌〉等。[3] 簡上仁於19791981年間,以向陽的詩為素材譜下〈阿爸的飯包〉、〈阿嬤的目屎〉、〈做布袋戲的姊夫〉等;1980年及1981年自作詞曲先後寫了〈討海人〉〈四季飲酒歌〉;1984年為女詩人林邊的詩詞譜創〈夢你〉;1985年選用文學家宋澤萊《福爾摩莎頌歌》詩集裡的詩,譜寫〈若是到恆春〉〈毋通吝惜咱感情〉等。[4] 張炫文在1992年之後,陸續寫了〈叫做台灣的搖籃〉(謝安通/詞)、〈風吹〉(吳秀麗/詞)及〈草仔枝〉(林武憲/詞)等。[5] 另,前輩作曲家郭芝苑於2003年出版的〈秋盡〉(莊柏林/詞)、〈寒蟬〉(莊柏林/詞)、〈花開情也開〉(詹益川/詞)及〈淡水河畔〉(巫永福/詞)等。近些年來,又有作曲家柯芳隆 [6]、賴德和 [7]、及金希文 [8] 等,陸續參與台語藝術歌曲的陣容,也或多或少譜寫一些作品。可惜的是:碍於消費人口不足,又欠缺公部門、基金會及私人的經濟支援,也沒有媒體的響應,「台語藝術歌曲」也就難以持續壯大,蔚成風氣,並構築體系,殊為可惜。


以下列舉〈上美的花〉〈若是到恆春〉兩首歌詞與大家分享:


上美的花(東方白/詞,蕭泰然/曲)


  上美的花,請問你,上美的花,開佇佗?


  我愛伊永遠袂斂,我愛伊永遠袂謝,


  我愛伊永遠清香,我愛伊永遠美麗。


  我聽見花偷偷仔佮我講,


  我無開佇Rocky,我無開在Canyon


  我孤開佇你心中,你日夜思念的故鄉。上美的花……


    作詞者東方白,本名林文德,生於台北市,現旅居加拿大。1980年開始創作大河小說《浪淘沙》,歷經十一年完成,深具思想性及文學性。在其超過一百三十萬字的小說《浪淘沙》中,放入了大量的台語,展現其作品根植鄉土的特性。其後,該著作被改編電視連續劇,榮獲了台灣電視最佳連續劇金鐘獎殊榮。此外,他曾於1982年獲「吳濁流文學獎」小說正獎,1991年獲「吳三連文藝獎」,1993年獲「台美基金會人文成就獎」,2003年獲「台灣新文學貢獻獎」等。這首〈上美的花〉是東方白生平所寫的第一首詩,1992年在美國聖地牙哥,音樂家蕭泰然在聆賞了東方白親自朗誦之後,深受感動而譜成這首引人入勝的藝術歌曲。


若是到恆春(宋澤萊/詩,簡上仁/修詞、譜曲)


1.    若是到恆春,愛撿黄昏的時陣,天邊的晚雲,親像姑娘抹水粉。


2.    若是到恆春,愛撿好天的時陣,海上的海船。有時駛遠有時近。


3.    若是到恆春,愛撿落雨的時陣,罩霧的山崙,親像姑娘的温存。


4.    若是到恆春,嘸免撿時陣,陳達的歌欲唱起,一時消阮的憂悶,


   陳達的歌欲唱起,一時消阮的憂悶。


作詞者宋澤萊,本名廖偉竣1978年以「打牛浦村」系列小說震撼台灣文壇。曾獲第19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及新詩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及磺溪文學貢獻獎等獎項。1981年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研究,並開始台語寫作。1983年出版了台語詩集《福爾摩莎頌歌》,筆者於1985年所譜的〈若是到恆春〉,其歌詞就是取材自這本詩集的同名「詩」,為了配合譜曲需求,稍稍修改而成。


 


▓建立台語藝術歌曲的重要性與未來的方向


        台語藝術歌曲雖較屬小眾又無商業功能,然而它在文化和音樂藝術的發展上,確實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以下我們可從幾個方面,來探討它的重要性。


(一)提昇「台語歌曲」的藝文氣質


        過去,台語歌曲在歴經政策的壓抑而逐漸落敗之後,華語流行歌曲遂躍升為市場主流,台語流行歌曲則退居從屬地位。更不幸的是,唱片製作者為了經濟利益,也逐漸以底層社會的勞動階級為消費對象。在此趨勢下,台語流行歌曲的水準每況愈下,也因此,過去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語流行歌曲總是被批評為歌詞低俗、音樂粗糙,一直到晚近才漸有提昇。事實上,「台語」本身就是優雅細緻的語言,加上文學技巧的結合,就可寫出優美的台語歌詞。如果我們更一進步建立起「台語藝術歌曲」系統,就漸漸地會提升台語歌曲的藝術氣質,而且改變一般人認為「台語歌不堪入耳」的錯誤印象。


(二)對台語流行歌曲產生示範作用


        長期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的創作出版,常有搶短線,一窩蜂模仿或跟隨著暢銷曲的現象,使得歌詞走向主題類似、老生常談的疲態,而曲調風格也常千篇一律、前規後隨,欠缺新意。如果我們有豐富的「台語藝術歌曲」,當流行歌曲創作陷入低潮,無法突破困境時,藝術歌曲就可產生參考與啟發的作用。


(三)讓文學作家和學院派音樂家有參與台語歌樂的機會並發揮長才


        目前台灣,台、中文學系畢業或在文學創作上已經過磨練,但未能發揮長才者甚多;國內大學音樂系碩、學士畢業,甚或國外留學歸國的音樂專業者人才也比比皆是。他(她)們不願或沒機會投入流行歌曲市場,但台灣又其他音樂舞台供他們發揮。如果能把「台語藝術歌曲」體系建立起來,消費人口增多了,這些有良好文學或音樂基礎的人才就有可投入此一市場,而「台語藝術歌曲」也能更為壯大。


(四)構築完整的「台灣歌曲(歌樂)」架構和體系


台灣創作歌曲要能蓬勃發展,必須通俗流行歌曲和藝術歌曲並駕齊驅。這兩類歌曲就像人的兩支脚,缺一則成跛行現象,只有彼此相互為用,才能健康的成長。當流行歌曲遇上創作瓶頸,可參考藝術歌曲的技巧;當藝術歌曲找不到接近群眾的方法,可借重流行歌曲的機制。因此,積極促成藝術歌曲的穩定發展並建立體系,才能使台灣歌樂的架構更為完整。


        藝術歌曲有其一定深度和內涵,通常很難迎合大眾的需求,而被唱片公司選用為商業產品。因此,它的發展有待政府、財團和私人文教機構,予以經費和行政方面的支持與奧援。另外,大學裡可於相關科系設立歌詞與旋律創作的課程;各文教機構則可多舉辦「台語歌曲創作班」,讓社會人士有學習並發揮才華的機會。至於作品的內涵方面,歌詞創作應盡量以「在地」為素材,曲調創作則必須以台灣鄉土音樂的特質作為創作的基本元素,如此才能型塑出具有台灣風格的藝術歌曲。


 


▓結語


        如能有效的奠立起台語藝術歌曲的基石,就能建立出一個完整的「台灣歌樂」的架構。那麼台灣的歌樂,不但有豐富多采的「傳統民謠」以展現台灣特殊的音樂風格和特性;也有「流行歌曲」廣泛傳唱於台灣社會並反映人民生活;更有綻放台灣本土文學與音樂特質的「藝術歌曲」。如此,台灣歌樂的發展才是健康而完整的,也才能樹立台灣歌樂文化的自主精神和主體地位,讓「台語歌曲」有機會登上國際舞台,呈現並分享台灣鄉土歌曲的優雅與雋永。



 


(刋登於台江台語文學第六期)


 







[1] 簡上仁,英國雪菲爾(Sheffield)大學音樂博士、國立師大音樂學碩士,現為清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兼任教授,田園樂府負責人。




[2] 過去,一般音樂界概念中的「藝術歌曲」,是指十八世紀末逐漸興起並流行於歐洲,以文學家詩作為歌詞,譜寫成由鋼琴伴奏的聲樂曲。作曲家海頓、莫札特、貝多芬都曾寫過這類歌曲;舒伯特Franz Schubert, 1797-1828)則是被公認的德文藝術歌曲(Lieder)大師,留下了567首傑作,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等聯篇歌曲集。近代所稱之「藝術歌曲」,並不單指由「鋼琴」伴奏的歌曲。




[3] 蕭泰然以創作器樂曲為主,但在台語創作歌曲至少也有三十首以上。




[4] 簡上仁自1970年代中期開始寫作台語歌曲以來,迄今已創作近500首,其中包括流行歌曲、


兒歌及藝術歌曲。文中所舉之例是他早期的「台語藝術歌曲」。




[5] 張炫文,音樂教育家、前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早期以創作華語歌曲為主,自1992年後寫了不少台語創作歌曲,如:和兒童文學家林武憲合作的〈豆芽菜〉〈月光光〉〈草仔枝〉,及〈阮的愛在這〉(洪志明/詞)、〈咱愛溪水攏清清〉(謝安通/詞)、〈風吹〉(吳秀麗/詞)、〈叫做台灣的搖籃〉(謝安通/詞)等。




[6] 柯芳隆,前師大音樂系主任,台語藝術歌曲作品有:〈頭一擺1996)〉〈二二八放水燈〉〈讀


醉〉等。




[7] 賴德和的台語藝術歌曲作品有〈油桐花若開(陳明仁/詞)〉〈感謝(林武憲/詞)〉〈若是到恆春(宋澤萊/詞)〉等。




[8] 金希文於1994-1999年,嘗試應用台語詩詞創作大型合唱音樂《關懷台灣系列組曲-寫給合唱和管弦樂》,組曲中包括有6首歌曲:〈風中的種子〉〈日出台灣〉〈手裡的風箏線〉〈僱速的時代〉〈黄昏亦芬芳〉〈希沼一之網〉(耶引/詞)。轉引自顏綠芬、徐玫玲編撰《台灣的音樂》,財團法人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的頭像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台灣音樂之旅

    簡上仁的音樂之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